每天更新骂人不带脏字的狠话,骂人的句子
当前位置: > 经典语录 >

孔子讲究礼节故事【精选47句】

发布时间:2023-10-27 21:05 类别:经典语录

孔子讲究礼节故事

1、从前,有位叫孔融的小朋友,他有五个哥哥。因为孔融年纪最小,所以哥哥们都特别疼爱他。有一天,孔爸爸带回来一篮子新鲜的梨,梨子又大又好吃。于是,孔爸爸让孔融先选,孔融看了篮子里的梨,最后,他选了一个最小的梨。

2、孔子为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制定了许多规矩。

3、据说,有一年秋天,外面忽然狂风大作,乌云滚滚。年少的孔子原本坐在窗前读书,因为天气突然变冷,他身上穿的衣服又十分单薄,为了御寒,他只能不断地搓手。母亲在旁边看到这一幕,便对他说:“好孩子,别读书了,先休息下吧!”

4、首先,他强调了仁义道德,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遵循仁义道德作为行为准则。

5、母亲愈发惊讶了,问他:“你行大礼做什么?”孔子答道:“要是我现在不学好礼仪,将来就不知道该怎样做人了。”孔子长大以后,果然成了一个非常重视礼仪的人,特别是在自己的师长面前。孔子一直十分仰慕老子,视老子为自己的老师。

6、后来,孔子又向师襄学琴,这时孔子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师襄建议他可以学些新东西了,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好这曲子的节奏”,于是继续练习。过了一段时间后,师襄认为他已掌握了节奏,可以往下一步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悟到这曲子的内涵。”过了一段时间后,师襄认为他已能了解内涵了,可以往下一步了,孔子又说:“我还没有理解这曲子赞颂的人是谁呢。”

7、政治上的作用:所谓“礼制”、“礼治”,建立各种典章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统治国家的作用。

8、其次,他提倡尊敬长辈和尽孝道,认为伦理规范是社会秩序和家庭和睦的基础。

9、开心的说到:我要吃这个,孔爸爸在一旁笑着问孔融:这么多的梨,你为什么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爸爸妈妈和哥哥们吃。只有四岁的小孔融就懂得谦让,大家都夸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10、人心自觉的作用: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这是孔子最大的贡献,孔子赋予僵化了的“礼”以“仁”的灵魂,期望通过教育,让人们能够从外在的行为规范中对自己的生命进行观照,从而唤醒自己的心灵,做一个立志于修养品德的君子。

11、我们知道,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的客观标准则是礼——“克己复礼为仁”。

12、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人们自觉地约束自己,在既定的位置上以礼的标准正确地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如为父要慈,为子要孝,为友要信,为臣要忠,为君要善,要爱民,等等。

13、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14、老子问他此行所为何事,孔子赶忙站起来,毕恭毕敬地说:“弟子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今日特意来向老师求教如此谦恭有礼,令老子深受感动。要知道,孔子当时已经名满天下,但在师长面前,他却谦逊得像刚入门的学生一样。

15、在礼仪上,没有硬性的规定,只要有一颗诚挚的心,拜孔子就会有感应。所谓诚挚心,具体来说是三种心:直心、深心、至诚心。

16、孔子点点头,起身拿起桌子上用来行礼的俎豆,一声不响就朝门外走去。母亲很是惊讶,赶忙劝阻他:“孩子,外面很冷,又快下雨了,你还是别到院子里玩耍了!孔子却说:“母亲,我不是去玩耍,我是要出去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17、如果人们都恪守这些关系,履行其道德责任,社会就稳定,反之,秩序受到破坏,社会便动荡不安。

18、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19、孔子像产生于汉朝,这几年颇受关注的西汉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了有孔子和其弟子形象的衣镜框,而孔子见老子的故事,则是汉代画像石上最流行的题材之一。这些像都是单幅的,到明清两朝,讲述孔子一生经历的连环画大量问世,它们被称为《孔子圣迹》,有黑白的也有彩色的,一般都有文字予以解说。除了孔子外,孟子等圣贤也有相应的圣迹。

20、孔子并没有直接给“道”上定下规矩,但他的思想和教导包含了一系列的规范和行为准则,被称为“儒家经典”。这些经典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等,其中最著名的是《论语》。这些经典中讲述了个人修养、社会秩序以及政治治理等方面的原则和规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其中孔子的一些名言警句,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被广泛引用和传颂。

21、老子当时正忙着听人通传说孔子过来了,便马上出去见他。孔子见老子亲自出来迎接自己,马上加快脚步,走到老子面前,恭敬地向他行了弟子礼。老子带着他来到大厅,请他落座。孔子在坐下之前再次向他行礼,以示尊重。

22、孔子还不到而立之年的时候,曾以博学的郯子为师。郯子有一回来鲁国访问,当被问及少昊氏为何以鸟名官时,郯子因少昊氏是其祖先,故了解个中缘由,少昊氏即位时,恰有凤鸟来临,故以鸟名官。孔子听闻此事后,就去拜访郯子,讨教上古官制,后来孔子深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23、相传孔子曾“删诗书,修春秋,定礼乐,序易传”,对“六经”做了一番整理,后来由于《乐经》失传,变成了“五经”。孔子“述而不作”,其学术根本、思想旨趣都体现在对经典的整理,及后世记其言行的《论语》等书中了。除了通过文字了解孔子,我们还可以通过像了解孔子,这是一种更直观也更富趣味性的了解方式。

24、过了一段时间后,师襄观察到孔子的神情与之前不太一样,他分明读出了他神情中的恭敬,还有一种登高望远的自信,孔子说他感觉到这曲子所赞颂的人是文王,师襄肃然起敬,说这曲子正是《文王操》。这则故事既是孔子学琴的故事,也是良师善教的故事,教学应循序渐进,不仅教授技术,亦启迪心灵,最终要达到的是改变人的气质的目的。

25、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出自《世说新语笺疏》,白话译文如下)【白话译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26、礼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恪守既定的社会关系,也赋予他们一定的道德责任。

27、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筐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

28、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香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三国志11的孔融

29、直心就是不打歪主意,是出自直接的善意的心。深就是深刻、深广、深遂等意思,至诚就是很诚恳很诚恳的意思。

30、拜孔庙,表达的是尊师重教的思想。人生有四重恩要报,除父母、国家、大自然和众生外,就是师长了。现在中原和江南还有许多人家将“天地国亲师”的神位安全正厅里,这就是尊师的传统。

孔子讲究礼节故事

31、古人认为,求学要有恭敬心,恭敬就要从尊师做起,尊师就要从见贤思齐做起。孔子是大圣人,我们见了孔子就要向孔子看齐。这就是古人读书的最大目标——做圣贤。

32、孔子所谓的“礼”,不仅仅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师生等应该秉承的礼仪,而是君子应该通过“仁”来辨别是非之后,而对一切事物所采用的一种不折不扣、不受外界影响亦不受内心迷惑的一种心智和处理事物的态度。

33、克己复礼谓之“仁”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礼表现为对传统文化习俗的整理、定型和对社会个体成员道德修养的文明规范。

34、最后,在政治方面,孔子倡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理念,认为领导者应该坚持道德标准,并为人民谋取利益。

35、社会上的作用:所谓“礼教”,通过节日习俗、庆生、婚礼、丧礼、祭礼等各种社交礼节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36、孔子去拜访郯子的路上,还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他在路上遇见了一位有名的贤士程子,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不一会儿,孔子唤弟子子路取一束帛来赠给先生,子路不答,再过了一会儿,孔子又以相同的话吩咐子路,子路还是不答。

37、翻阅《孔子圣迹》,这位被尊称为“至圣先师”的师者,本身就是位虚心好学的学生。我们结合相应的像,来讲两个孔子问学的故事。

38、子路心中有个疙瘩,他听说士人之间若不经中间人介绍就相见,就如未有媒妁之言便嫁娶一样,是君子所不为的。孔子开导子路,程子乃贤士,此时若不向他表示自己的敬意,以后还不知何时能再见,何必拘泥于小节呢?由此可知,孔子重礼仪,但却不拘泥于繁文缛节。

39、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四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40、孔融小时候是乡里有名的孝子。它上面有好几个哥哥姐姐。有一天他父亲去集市赶集,回来时买了几个梨子。他把梨子分给孔融和他的哥哥姐姐们。哥哥姐姐们挑选梨子时都选了较大的。而孔融却选了最小的那一个。爸爸疑惑的问他为什么。孔融腼腆的笑着回答说。哥哥姐姐们比我大理应应该拿大的。而我是最小的,就应该拿着最小的。周围的人听了都赞许的哈哈大笑。

41、“孔融让梨”的故事梗概如下: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原文】1、(融)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出自《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白话译文见故事梗概)

42、有一年,孔子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前往洛阳朝拜周天子。老子就居住在洛阳,孔子早就想去请教他,但苦于没有机会。这一次良机到来,孔子无论如何都不能错过。他恳请鲁国国君准许自己与宫敬叔同,国君答应了他的请求,孔子在抵达洛阳的第二天就徒步前去拜访老子。

43、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

44、孔融让梨吧。

45、此外,他也注重礼节和仪式,强调文化修养和社交礼仪的重要性。

46、这样,社会个体成员道德境界的提高与整个社会文明政治秩序的稳定与推进便是一个和谐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过程。

47、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她。”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



上一篇:如行云流水什么意思【67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

你可能喜欢的
发现一点点-人生感悟:人生没有捷径。